谁给我们的生活设了限

每逢年末,总逃不开一个词:flag。

d40f843abc554ab8b15077f61f38c5f8.jpeg

不仅是每年的最后一天,每周的、每月的的一天,也都是朋友圈里的热门事件。

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“第一天”“第一次”?难道每周的周二,周三,周四,周五,周六,就不是新的一天吗?

焦虑。广泛性焦虑。

仿佛都要追赶潮流,如果追赶不上,那么会显得自己落伍,看上去像是被同龄人、被时代抛弃了,可是,所谓的潮流就是指大多数所热捧的吗?

至少,在大众眼里,它是。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,从众。从众的原因有四个:

1.行为参照: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,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。

2.对偏离的恐惧: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

3.与群体融合的需要: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。

4.群体的凝聚力: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。

其中,对偏离的恐惧,是大部分的原因。一方面我们厌倦了重复,另一方面,又害怕变得与众不同,所以总是在寻求独特自我的同时不得不保持着大众所能接受的认同。社会的认可,仿佛像是一个圈子,一旦偏离,就会迎来“我们不一样”、“为什么他和我们不一样”的冷嘲或热讽。

其中,对偏离的恐惧,是大部分的原因。一方面我们厌倦了重复,另一方面,又害怕变得与众不同,所以总是在寻求独特自我的同时不得不保持着大众所能接受的认同。社会的认可,仿佛像是一个圈子,一旦偏离,就会迎来“我们不一样”、“为什么他和我们不一样”的冷嘲或热讽。

每个人都是选择性去接受、传递、评价自己想要看到的、想要听到的、希望看到和听到的信心,而并不关心别人怎么想。这或许就是个体独特性的地方,但是也是产生偏见和歧视的原因之一。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,和我们的父辈相比,真的就比他们接受了更多的信息了吗?在网页、APP选择标签时,我们也依旧还是选择自己熟悉的、自己感兴趣的,而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,不管过了多久,不选的还是不会选。看似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,可我们局限自己的圈子,一直,都只有那么大。

这就好像显得很矛盾。

工作和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好玩儿好吃场所,可是却日复一日地都在走同一条路,就连最近距离的旁支小道也忽略。明明可认识的新朋友那么多,却局限于现有的圈子,和讨厌了很久的人继续来往着。上周吃的饺子,昨天也还是吃的饺子,今天,也吃饺子吧。仿佛,这世上,除了饺子,已再无其他可以吃的食物了。不满现在的工作很久了,可是依旧每天定时出门、挤地铁,等绿灯,到达办公桌,落座,假装那个讨厌工作的不是自己。

谁给我们的生活设了限?

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。是对已有经验的固守。

以前会嘲讽那些随随便便转行的人,觉得他们瞎折腾。现在,竟有些羡慕他们那股子瞎折腾的劲儿。至少当他们觉得自己对现状不满的时候,会主动的去尝试其他未知事物,而大多数人却只是一边抱怨着却又一边继续任由现状发生,才20几岁的年纪,却已仿佛耄耋老人般。

充满变数的未知,和一眼便能望到头的现状,尽管对现状不满,我也还是会继续将它进行下去。害怕,的确让我止步了。生活那么多汁多彩,大多数人却只活在一种颜色里。

从众、固守,这样的生活就没有足够安全了吗?至少,心安理得了吧。

一面抱怨着生活总是老样子,一面又庆幸着能一眼望到这辈子的尽头。这日字虽单调,但却不会让人觉得不安。

如果不去认识新的人,不去新的地方,不去接触新的事物,不去发掘自己新的可能,那生活就不可能会发生新的改变。

我们的潜力究竟有多大,可是,再大又有什么用?人,不是靠无限的潜力活下去的,而是靠可见的本领,不是吗?那么,追究所谓的潜力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想想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吧,或许那也会成为想要打破舒适圈的动力吧。

我不怕被谁比下去,只怕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,相差太远,连自己都无法喜欢自己。

标签,20几岁的年纪,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,所以想要从外界来收集符合自己的标签。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。我可能,是个文青,或者是个伪文青,可能是一个轻音乐爱好者,但是也收藏了很多后摇。可能还是个宅女,不,就是。内向,自闭,内心和外表一样冷漠。或许,还有些自私。但是,有时候我还是愿意帮助 我认为那些值得帮助的人 。

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空白时,就想要从外界去寻求关于自己的讯息。

可是, 签贴久了,可能就撕不下来了。 而且,标签都是别人给的,有可能,还是机器智能添加的。

可是, 签贴久了,可能就撕不下来了。 而且,标签都是别人给的,有可能,还是机器智能添加的。

那些外界提供的自我参照,真的真实吗?

不真实的话,那么我是谁呢?又该从哪儿得知呢?

这个问题,真的只是自寻烦恼吗?

罢了,还是放在心里吧。时常挂在嘴边的话,会被认定为是反常吧。这个社会的条条框框,每个人都添加一些自我保护的栅栏,害怕形成不了牢笼吗?

第一天合群的跟在一群人的身后,不得已放慢自己的步调去适应众人的时候,很怀念那种一个人走路时带风的样子吧。第二天脱离群体,虽然又有些惶恐,害怕别人在背后窃窃私语,但是,终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,还是觉得很幸福的,不是吗?

或许,“合群”不仅这个字眼让我觉得有些胁迫的味道,还让我本能地觉得反感。那就,提升自己,做到能依靠自己生活下去吧。

没意义和没价值的苟且,都无必要。生活中那些艰难生存下来的时刻,不该和不值得的人一起度过。世人或许不懂,也私自藏着一个期望有人能懂的心吧。没有,那也是常态。

如果我20几岁的年纪,就要过上70多岁的生活,那就没必要再多拖延50多年。生存,真的是一件很昂贵的事。



标签:

随便看看